贵州省社科规划办2012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3-01-06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的支持下,省社科规划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工作大局,紧密联系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着力加强应用对策和基础理论研究,各项工作实现了超常规发展。现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绩
2012年,是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比较迅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活动较为活跃、社科规划管理工作成绩非常突出的一年。
1、国家课题申报和立项工作实现新突破。今年,全省共有31个单位申报国家课题700项,比去年增加222项,增幅达46.4%;上报全国规划办519项,比去年增加70项,增幅达15.6%。在申报数和上报数均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一是立项总数和资助金额创历史新高。全年立项总数达98项,比去年增加16项,增幅达19.5%,其中:年度课题52项,西部课题42项,重大招标课题2项,后期资助课题和期刊资助各1项;资助金额1595万元,比去年增长403万元,增幅达33.8%,净增长额连续两年超过400万元。国家课题立项总数和资助金额的大幅增长,为全省社科事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二是立项率稳步攀升,年度课题立项数再超西部课题。前两年,我省国家课题立项率分别为9.14%、17.15%;今年,立项率为18.11%,比2010年翻了近一番,比2011年增加了一个百分点。继去年年度课题立项数首次超过西部课题后,今年我省年度课题立项52项,西部课题立项42项,年度课题立项数再次超过西部课题,且由去年的3项扩大到今年的10项,特别是年度课题立项增幅为30%,西部课题立项增幅为13.5%,前者高于后者超过一倍,表明我省社科研究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也体现了申报组织工作的成功。三是实现了全省高等院校和主要科研机构国家课题全覆盖的目标。今年我省共有17家单位获得国家课题立项,比去年增加1个,国家课题承担单位分布面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和六盘水师范学院首次获得国家课题,标志着我省实现了市(州)高校国家课题全覆盖的目标。同时,以往断断续续立项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铜仁学院、安顺学院,实现了连续、稳定立项的目标。这必将充分调动各相关单位申报国家课题的积极性,进一步繁荣发展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2、省课题申报和立项工作跨上新台阶。今年的省课题申报和立项工作,特点突出:一是申报积极,立项数量稳中有升。今年,全省共有39个单位申报省课题719项,比去年增加143项,增幅达24.8%。在去年立项总数高速增长基础上,今年立项总数达170项,比去年增加20项,增幅为13.3%,拟资助经费总额达285万元。在社科专项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省课题立项数量仍然保持高位稳定,体现了省委宣传部对社科工作的高度重视。二是立项质量明显提高。与去年相比,今年立项的课题,无论是选题还是论证,都有很大的提高。相当一部分课题具有很强的成长性,很有可能在下一步的教育部课题和国家课题中脱颖而出。申报质量较高的民族问题研究、中国文学、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重点学科,立项数比去年增长了近10%。三是基础理论研究大大加强。今年的省课题立项,对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民族问题研究、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立项数,远远超过同学科应用对策研究的立项数。此举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欢迎。四是课题类别更加科学合理。继去年省课题立项实现招标课题、一般课题、青年课题和自筹经费课题的“全覆盖”后,今年立项的省课题,分布比例更加均衡协调,一般课题、青年课题的立项数量和比例又有新的提高,应用对策和基础理论研究“双轮驱动”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加强。五是更加注重综合平衡。今年地方院校共立项52项(含自筹经费课题14项),占同期立项总数的33.5%,与去年相比,地方院校的立项数及其在全省立项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均有较大提高,这对培育国家课题和教育部课题新的增长点、推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推出优秀研究成果获得新成效。今年结项的课题成果,量增质优,硕果累累,充分展示了我省社科界的整体实力和研究水平:一是注重服务决策,推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报告,得到省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特别是贵州民族大学周相卿的《雷公山地区苗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关系研究》、安顺学院王芳恒的《儒学在贵州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发展研究》,被全国社科规划办以推荐选介方式加以推介。二是强化基础研究,产生了一批有原创性和较高理论价值的精品力作。有的学术价值厚重。如贵州师范大学蓝琪花费数十年时间,倾力打造六卷本近200万字的鸿篇巨著《中亚史》,是近年来中亚史研究领域的一座丰碑,为我国史学界在世界史和中亚史领域赢得了一定的发言权。有的属集大成之作。如贵州师范大学史光辉的《东汉——唐汉文重译佛经词汇比较研究》,在充分吸收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东汉至唐代汉文重译佛经中的词汇作了系统性的研究,是一部体大思精的佛经词汇研究著作。有的填补了相关领域研究空白。如省民研所姬安龙的《苗语台江话参考语法》,是苗语中部方言语法研究方面最详备的一部著作,填补了苗语语法研究方面的一些空白。三是突出学术创新,出版或发表了一批代表当下贵州最高研究水平的专著或论文。据统计,截至12月1日,国家课题结项,优秀1项、良好7项,省课题结项,优秀2项、免鉴12项,有9项国家课题和5项省课题的研究成果在权威出版机构出版,100多篇课题阶段性成果在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充分展示了我省社科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4、省课题中后期管理工作打开新局面。为提高课题负责人按计划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2009年度立项、经再三催促仍逾期未结项的16项省课题,做撤项处理,并决定不再受理鉴定结项申请,不再拨付预留经费,课题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报国家和省社科规划课题,在全省范围内通报批评。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严把成果“出口关,建立课题“淘汰”机制,加大结项审核力度,在把牢政治方向关的前提下,严把学术质量关,提高了省课题特别是青年课题和自筹经费课题的结项门槛。对达不到结项标准的成果,根据不同情况作撤项或暂缓结项处理,对学风不端行为,绝不让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撤项并公开通报批评。截至12月1日,共受理了126项省课题的鉴定结项材料,除14项在鉴定中外,87项结项,13项修改后复审,12项撤项,撤项率为9.3%。同时,及时宣传表彰在课题研究和鉴定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学风优良的研究人员,以及信誉良好的鉴定专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推动科研人员以严谨治学态度开展学术研究。这种严把课题“出口关”的督促措施,有效地增强了各科研单位和课题组对提高成果研究质量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极大地减少了学术不端行为和成果质量低劣现象,在学风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全国社科规划办的肯定和广大专家学者的认同。
5、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取得新进展。贵州大学岳公正主持的《工业化国家国民财富分配制度的重大改革、调解机制和政策体系比较研究》和贵州民族大学龙耀宏主持的《黔湘桂边区汉字记录少数民族语言文献分类搜集整理研究》,先后获国家重大课题立项,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家重大课题立项不间断的目标,至此我省已连续第三年获国家重大课题。岳公正主持的课题,具有普遍性意义,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全国知名专家公平竞争后,以岳公正为首的研究团队中标国家重大招标课题,这是我省立足于全国社科规划办这一全国性平台,面对全国性重大现实问题,与全国一流团队竞争首次获得的国家重大招标课题,标志着近年来我省专家学者在应用研究方面的研究实力和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龙耀宏主持的课题获重大招标课题立项,为我们传承民族文化、挖掘区域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资源和智力支持,使我省在走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化繁荣发展之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重要步伐。
6、相关重点工作迈出新步伐。一年来,在后期资助项目、期刊资助项目、省招标课题、扶持重点院校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再获后期资助项目。贵州师范大学郝勇主持的《朱熹<诗经>解释学研究》获准立项为后期资助项目,这是自贵州大学龙宇晓的《<清水江文书·贵州民族文化宫杨友庚赠藏卷>整理校释》实现我省高校系统后期资助项目立项零的突破以来,我省高校系统获得的第二项后期资助项目,也是今年我省唯一获得立项的后期资助项目。二是首获学术期刊资助项目。今年,全国社科规划办先后实施了两批学术期刊资助,每种每年资助40万元,重点资助那些办刊导向正确、学术水平较高或者专业和地域特色突出、社会影响较大的学术期刊。省社科院的《贵州社会科学》获得资助,这是我省第一次获得此类项目,也是自全国社科规划办设立学术期刊资助项目当年就获得资助的项目,改变了以往国家设立新的资助项目以后,我省往往要若干年后才有立项的历史。三是积极做好第二批重大课题面向全国的招标工作。为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拟定了第二批10个重大课题,并在《人民日报》、《贵州日报》上发布公告,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经组织评审,最终确认重庆工商大学陈新力等九名投标人中标。这是自2010年首次面向全国就黔中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公开招标后,再次开展面向全国进行的公开招标课题研究,将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四是对重点院校的扶持工作再现成效。在去年对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等单位的扶持工作初见成效基础上,今年继续扶持重点单位,有效地推动了全省社科研究工作的全面均衡发展。贵州大学国家课题立项22项,比去年增加9项,是省内首个国家课题立项数超20项的单位,该校还首获应用研究类国家重大招标课题,是目前省内唯一一个连续两年获得国家重大招标课题的单位。遵义医学院在去年获得省内医学院校第一个国家课题的基础上,今年又获得4项国家课题,走在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
二、基本做法
一年来,我办遵循社科研究规律,坚持制度,严格程序,着重抓好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注重组织协调,精心做好国家课题申报工作。为顺利完成今年国家课题申报组织工作,着眼全局,抓好细节,重点抓了以前没有做或没有做好的四项工作:一是提前加大指导力度。早在去年暑假期间就深入一线动员专家学者参与申报,直接参加相关单位的申报动员大会进行指导,并专门邀请权威专家提前对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师范学院、遵义医学院、遵义师范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毕节学院和铜仁学院等单位的百余份申报材料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切实提高了这些单位的申报质量。二是精心组织统一初筛。在充分考虑学术声望、专业构成、单位分布及本人情况的基础上,分别从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学院、贵州民族学院、省社科院和申报数最多的两所地方院校中挑选出7位专家,对700份申报材料进行了两轮初筛:首先按单位对所有申报材料的选题、论证、前期成果进行评审,其次分学科对所有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对重复申报现象严重的学科要求严一些,对弱势学科则放宽一些。经专家初筛,我省淘汰了168项选题、内容、论证等方面相对较弱的申报材料,使上报全国规划办的申报材料,同类选题和学科扎堆申报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学科分布更为均衡。三是严格核对前期成果。专门组织14名研究生对初筛入围的申报材料的前期研究成果逐项进行真实性核实,并对问题较多的进行复核,对填报尚未公开发表文章或造假问题相对突出的申请材料,坚决予以淘汰。四是逐份审查完善材料。专门组织人手对初筛过关的申报材料进行逐份审查,对填报不合要求的申报材料,及时、主动地帮助申报者进行修改和校正,同时还安排专人核对申报数据表,确保数据录入准确无误。通过上述努力,我省上报全国规划办的申报材料,填报规范、准确、真实,总体质量比去年有较大提高,为今年国家课题立项实现新进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注重公平公正,建立健全省课题申报、评审机制。我办围绕提高省课题的申报质量和评审水平,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逐份审查申报资料。专门组织人手对申报材料进行逐份审查,为提高相关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责任心,对发现的不合要求的申报材料, 没有像以往那样帮助修改,而是在用铅笔将填报不规范之处一一标注在申请书封面醒目处后,退回原单位督促申报者进行修改。经修改和完善,绝大多数申请书填写准确、规范,申报材料质量明显提高。二是首次进行专家初筛。这是在人力物力极其紧张的情况下采取的一项新举措。在采取严格保密措施情况下,组织7位专家对全部申报材料进行了初筛。这7位专家,6人参加过年初全省国家课题初筛工作,威望高,专业对口,评审经验丰富,体现了广泛性、代表性、权威性的要求,完全胜任初筛工作。经专家初筛,同类选题和申报扎堆现象得到一定缓解,学科分布更为均衡。三是向基础理论、地方院校倾斜。为强化省课题与教育部课题和国家课题的衔接,建立健全省、部和国家级课题“三位一体”的申报机制,除应用性学科外,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对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在保证立项质量的前提下,继续执行同等条件下向地方院校倾斜的政策,突出强调地区和单位分布的适度平衡,切实提高省课题覆盖面和受益面。四是集中审批自筹经费课题。为确保自筹经费课题立项的公平公正,从会议评审落选且最终评分在80分以上的申报材料中,选择成长性较好的45项课题,进行集中审批,此后不再对自筹经费课题进行单独立项,确保了立项的公平和公正,也确保了自筹经费课题的质量。五是改进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工作。根据学科相近原则,把所有入围材料分成6大组,相对应地挑选30位专家进行通讯评审。在此基础上,从通讯评审专家中挑选出20位分成4个评审组,进行两天的会议评审(答辩)。六是当场公布重大招标课题的成绩,让参加竞标的每一位课题负责人知晓自己的成绩和位次,杜绝暗箱操作之嫌。今年省课题的申报和评审工作中,有些是以往没有的,如反馈不合格申报材料、组织专家初筛、当场公布成绩,有些是对以往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如向基础理论和地方院校倾斜、集中审批自筹经费课题等。面对这些工作,我办坚持规范操作,没有发生任何问题。
3、注重沟通联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社科规划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及时把握学界需求,主动走出办公室,大范围持续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一是增进和广大专家学者的沟通联络。始终把关心和团结专家学者作为重要的工作原则,把尊重和依靠专家学者作为基本的工作方法,不断拓宽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直接沟通的渠道,凡是涉及初筛、鉴定等课题立项及学术评价等方面的工作,都紧紧依靠专家学者,坚持问计于专家学者,对宋立道、蓝琪等学术造诣高、社会影响大的学术带头人,主动登门拜访,面对面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伍鹏程、徐晓光、史昭乐、陶渝苏、洪名勇等知名专家,也是随时沟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广泛听取社科界的意见建议。6月和7月,两次召开14所高校和3家科研机构的17位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参加的经验交流座谈会,广泛听取科研管理单位的意见和建议;11月1日,召开全省国家课题成果管理工作会议,围绕加强和改进中后期管理工作,专门向40余位与会各高校和主要科研机构的分管领导及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征求意见;11月和12月,本着工作重心下移、服务更加到位的精神,先后四次召开2013年度国家课题申报动员工作座谈会,首次邀请各相关大学二级学院的领导参加,面对面地征求与会人员的意见。三是加强对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调研。基本上每周深入一次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重点院校,与学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现在,我办对相关二级学院的研究情况了如指掌,见面能喊出许多专家学者的姓名。
4、注重突出重点,创造性抓好重大课题申报工作。国家重大课题对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大局有长远影响,对学科建设和文化建设起关键作用。为提高重大课题申报成功率,一是精心准备选题,取得起点优势。要求相关单位围绕有可能在国家重大课题上进行竞争的重点学科和领域,认真论证并拟定出高质量的选题,向全国规划办重点推介,《黔湘桂边区汉字记录少数民族语言文献分类搜集整理研究》等,就是这样获准立项的。二是积极整合力量,壮大团队实力。在接到申报通知后,主动走访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联系资深专家,动员和帮助他们打破学科和单位界限,集全校甚至全省之力,进行跨学科、跨地区、跨单位联合申报。今年立项的国家重大课题,无一例外都具有省内知名专家领衔、省内外力量参与整合的特点。三是及时争取支持,增加立项信心。在重大课题评审的关键阶段,带领相关人员专程赴全国规划办,汇报我省在相关重点领域取得的优异成绩,请求加大对贵州的支持力度。
5、注重一对一指导,扎实推进对重点单位的扶持工作。针对不同单位的具体情况,一个单位一个办法,认真做好服务和指导,努力加强对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扶持工作。对实力雄厚、重视科研、工作务实的学校,及时帮助总结经验,明确工作目标,尽早谋划下一年度的社科规划工作;对实力较弱、社科资源丰富、科研处于起步阶段的学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在认真摸清其社科“家底”的基础上,借助省里其它高校的“外脑”,帮助其全面推进社科研究工作。这种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成效非常明显。如贵州大学今年获得国家课题22项,为学科建设、硕博士点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也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遵义医学院去年获得了省内医学院校的第一个国家课题,实现了国家课题立项零的突破,今年又获得4项国家课题,不仅立项数在全国医学院校中名列前茅,而且在国家课题立项增长的速度上在全省也名列前茅。
三、取得成绩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我省社科规划管理工作之所以取得超常规跨越发展,主要原因的有三个:
一是部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一年来,部主要领导对社科规划工作高度关注,多次就做好今年社科规划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提出要求、给予支持;部分管领导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突出重点、悉心指导。部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是全国规划办的大力支持。全国规划办充分考虑贵州实际,在国家课题立项,特别是国家重大课题、期刊资助方面给予适当照顾,使我省国家课题立项总数创纪录地达到98项,极大地提振了专家学者参与社科研究的积极性,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由此迈上一个新台阶。同时,我办对个别严重违规的国家课题采取了不予受理的措施,建立课题淘汰机制也走在全国前列,得到全国规划办领导的肯定。全国规划办的大力支持,为我们做好工作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三是省社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一年来,无论是省城高校、科研机构,还是地方院校,上至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下至科研处、相关院系,都高度重视、积极支持社科研究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使社科研究工作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强队伍建设、树立单位形象的“助推器”。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为全省社科工作超常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社科研究工作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重课题立项轻课题管理、重课题申报轻课题研究、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的“三重三轻”现象依然存在;管理手段、信息在一些单位没有真实准确全面传达给专家学者,无法发挥应有作用,“中梗阻”现象依然严重,学者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受到不少限制;学风建设亟待加强,浮躁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少数专家学者,或不按照相关协议办事,项目一拖再拖、漫无期限,或是片面理解政治标准而忽视学术标准,甚至不顾公认的学术规范,使个别项目的研究步入歧途,已经对个别学校的形象、个别学科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问题如不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矛盾势必越来越多,问题势必越来越大,最终势必严重影响我省社科研究工作的大好局面。
四、下一年工作打算
2013年,我办将以加强中后期管理为重点,以提高科研质量和水平为目标,突出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真抓实干,完善中期管理。把在研课题中期管理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坚持从最基础的工作抓起,盯住每一个课题的研究方向,把握每一个课题的研究进度,一对一地做好服务工作,切实提高课题按时结项率和优良率。
二是敢于碰硬,弘扬优良学风。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加强管理,建立健全课题淘汰机制,提高结项门槛,严把学术质量关和课题出口关:对那些久拖不结、延而不报、无故拖延的课题,一律不予受理;对那些存在抄袭剽窃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课题成果,坚决撤项并公开通报,努力纠正学术浮躁,推动形成重质量、尚精品的学术环境。
三是做大规模,增加立项数量。努力争取省财政加大对社科研究经费的投入,在此基础上增加立项数量,与国家课题立项数达到2:1的基本要求,确保课题数量基本适应我省社科队伍、学科建设尤其是申报国家课题的实际需要。同时,建立健全省课题、教育部课题和国家课题“三位一体”的申报机制,继续扩大申报规模,着力在提高申报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争取在国家课题立项上有更大的收获。(信息来源: 贵州省社科规划办)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kyc